胶东地区两类金矿成因研究进展
胶东是世界级的金矿资源基地,胶东金矿形成于短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金属巨量堆积。近年来,这一区域开展的研究工作集中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构造背景等方面,但是对区内普遍存在的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一直存在争议。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生文博杰及其导师范宏瑞研究员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矿物地质学评论》(Ore Geology Reviews)发表了题为 Gen-esis of two different types of gold mineralization in the Linglong gold field,China:Constrains from geology, fluid inclusions and stable isotope 的文章,研究人员对胶东玲珑金矿田发育的两类金矿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成果表明,不论是蚀变岩型金矿还是石英脉型金矿,成矿流体在成矿早期都属于中—高温、富含 CO2、低盐度的 H2O-CO2-NaCl 流体体系;主成矿期,成矿流体演化为中—低温、含少量CO2、盐度变化范围较大的 CO2-H2O-NaCl 流体体系;成矿晚期流体演化为低温、低盐度、基本不含CO2的 H2O-NaCl 体系流体。虽然两类金矿的流体演化过程相似,但是二者的流体成矿机制却截然不同:石英脉型金矿主成矿期石英中存在 CO2-H2O包裹体和两相 H2O 溶液包裹体共存现象,两者的均一温度分布一致,说明成矿流体在主成矿期发生了成矿流体的相分离作用,导致金的沉淀;然而蚀变岩型金矿主成矿期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存在形式较为单一,多为 CO2-H2O 包裹体,说明在成矿过程中,成矿流体并未发生大规模的不混溶(相分离)作用。由于蚀变岩型金矿通常发育大规模的蚀变带,暗示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了强烈的水岩相互作用,这一过程改变了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而诱发了金的沉淀。
2015-06-1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0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