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北旱塬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揭示果园、农耕地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渭北旱塬乃至黄土高原区土壤碳库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同步采样及湿筛法将果园和农耕地这2种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壤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 ~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及粉黏粒(<0.053 mm)组分质量分数,测定各组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并计算出0~40 cm土层各组分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在0~20 cm土层,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含量分布、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果园不同粒级团聚体(>2、0.25 ~2、0.053~0.25和<0.053 mm)含量均值分别为12.9%、51.3%、28.8%和7.0%,农耕地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8.3%、49.7%、33.6%和8.4%,>0.25 mm团聚体含量显著高于农耕地.在0~40 cm土层,农耕地土壤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均显著低于果园(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影响主要在0~10 cm土层,与农耕地相比,果园大团聚体、中间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粉黏粒内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了56.0% (P <0.05)、57.1%(P<0.05)、40.8% (P >0.05)、13.0%(P>0.05).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粉黏粒除外)储量均为果园高于农耕地.果园增加了>0.25 mm大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含量,缓解了农耕地对土壤团聚体的破坏,并提高了有机碳的稳定性.因此,与农耕地相比,果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较高,提高了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作用,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积累,促进了土壤固碳.
渭北旱塬、土地利用方式、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
40
X144(环境地学)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303104;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转化项目NYKJ-2015-17;杨凌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推广能力提升项目2015-TS-1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示范基地科技成果推广项目TGZX2014-16
2019-08-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361-3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