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我国3种自然土壤中稀有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引用
以我国3种典型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在相对清洁未扰动自然土壤区域采集了土壤的剖面样品,分析了土壤中的稀有金属银(Ag)、铋(Bi)、铟(In)、锡(Sn)的含量水平,利用元素富集率(ER)的垂向分布探讨了外源污染对金属含量的影响,并采用连续逐级提取法研究了土壤中稀有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用金属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之和表征金属迁移性特征.Ag、Bi、In、Sn在各土壤A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0.01)、(0.49±0.09)、(O.050±0.01)、(2.8±0.9)mg·kg-1;土壤各层金属ER值均接近1;金属的形态分布为,Ag:残渣态(65.8%)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25.9%)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4.2%)有机金属络合态≈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2.0%);Bi:残渣态(29.2%)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27.1%)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22.7%)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18.8%)有机金属络合态(1.0%)碳酸盐结合态(0.9%)易还原金属氧化物结合态(0.3%);In:残渣态(67.8%)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17.O%)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6.8%)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6.0%)碳酸盐结合态(1.4%)有机金属络合态(1.0%);Sn:残渣态(58.1%)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23.0%)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15.6%)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1.8%)有机金属络合态(1.1%)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0.2%).3种土壤金属含量受人类活动扰动很小,研究结果接近采样区域的元素背景含量;各金属在土壤中较稳定;金属迁移性顺序为:InBiSnAg.

自然土壤、稀有金属、化学形态、元素富集率、迁移性

32

X820.1(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07KYYW03;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7FY240200;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32-01;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9095

2011-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422-142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环境科学

0250-3301

11-1895/X

32

2011,32(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