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3种自然土壤中稀有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研究
以我国3种典型土壤黑土、潮土和红壤为研究对象,在相对清洁未扰动自然土壤区域采集了土壤的剖面样品,分析了土壤中的稀有金属银(Ag)、铋(Bi)、铟(In)、锡(Sn)的含量水平,利用元素富集率(ER)的垂向分布探讨了外源污染对金属含量的影响,并采用连续逐级提取法研究了土壤中稀有金属的化学形态分布特征,用金属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之和表征金属迁移性特征.Ag、Bi、In、Sn在各土壤A层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0.01)、(0.49±0.09)、(O.050±0.01)、(2.8±0.9)mg·kg-1;土壤各层金属ER值均接近1;金属的形态分布为,Ag:残渣态(65.8%)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25.9%)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4.2%)有机金属络合态≈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2.0%);Bi:残渣态(29.2%)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27.1%)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22.7%)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18.8%)有机金属络合态(1.0%)碳酸盐结合态(0.9%)易还原金属氧化物结合态(0.3%);In:残渣态(67.8%)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17.O%)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6.8%)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6.0%)碳酸盐结合态(1.4%)有机金属络合态(1.0%);Sn:残渣态(58.1%)无定形金属氧化物结合态(23.0%)结晶铁氧化物结合态(15.6%)H2O2可提取有机金属结合态(1.8%)有机金属络合态(1.1%)离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0.2%).3种土壤金属含量受人类活动扰动很小,研究结果接近采样区域的元素背景含量;各金属在土壤中较稳定;金属迁移性顺序为:InBiSnAg.
自然土壤、稀有金属、化学形态、元素富集率、迁移性
32
X820.1(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2007KYYW03;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7FY240200;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009032-01;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9095
2011-09-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422-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