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253-9950.2007.03.009
N-琥珀酰亚胺-3-碘[125I]苯甲酸酯标记人IgG
研究能有效降低抗体的体内脱碘的标记方法.碘标记N-琥珀酰亚胺-3-(三正丁基锡)苯甲酸酯(ATE)前体,得到N-琥珀酰亚胺-3-碘[125I]苯甲酸酯(S125IB),分别与人IgG和抗人肝癌单抗(Hepama-1)进行偶联,探索最佳标记条件,并测定标记物的稳定性和生物活性,研究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的Hepama-1在正常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结果表明,用N-氯代琥珀酰亚胺(NCS)法125I标记ATE前体,在ATE用量为25~100 μg、NCS用量为10~20 μg、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用量为10~20 μL、反应时间为5 min时,标记率大于95%;S125IB和人IgG的偶联率最高可达75%,偶联产物稳定性、生物活性良好;与Hepama-1偶联率可达75%以上.生物分布的对比实验证明,1,3,4,6-四氯-3α,6α-二苯甘脲(Iodogen)直接标记的Hepama-1在甲状腺的放射性摄取率(脱碘显示)最高是S125IB间接标记的Hepama-1的87.9倍.这说明以ATE为前体的放射性碘间接标记蛋白质方法与传统的碘直接标记方法相比较,在解决体内严重脱碘问题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碘标记、人IgG、N-琥珀酰亚胺-3-(三正丁基锡)苯甲酸酯(ATE)
29
R142.3(放射卫生)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JCXI-SW-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05034;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基金0352nm120
2007-09-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7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