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6755.2017.02.003
黑龙江鲟科鱼类繁殖群体现状调查
鲟科(Acipenseriformes)鱼类是比较古老的鱼类,世界现存的鲟科鱼类有28种,并有许多亚种和杂交种。鲟科鱼类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最大的鱼类之一。黑龙江的鲟科鱼类有两种,分别为鲟属的施氏鲟和鳇属的达氏鳇。我国鲟科鱼类主要是长江水系的中华鲟、白鲟和达氏鲟,新疆区域内的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黑龙江水域内的施氏鲟和达氏鳇[1]。世界上鳇属鱼类只有两种,一种是栖息于欧洲的欧洲鳇(最大个体6 m长,3200 kg重),另一种是我国黑龙江的达氏鳇(最大个体820 kg重)[2]。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江河阻隔,人为过渡捕捞,水污染等因素导致鲟科鱼类资源迅速下降。鲟科鱼类性成熟比较晚一般需要8年以上,如果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3]。在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内可捕捞的鲟科鱼类的年产量最高可达452 t ,年均产量为346 t ;到了90年代,黑龙江内可捕捞的鲟科鱼类的年产量最高可达243 t ,年均产量为181 t。目前鲟科鱼类年产量控制在46 t 以内。为了保护和增殖黑龙江鲟科鱼类,黑龙江省水生动物资源增殖保护站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黑龙江渔业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鲟科鱼类人工繁育及其增殖放流工作。本文根据2010年对黑龙江鲟科捕捞群体调查情况进行报道。
黑龙江省、鲟科鱼类、繁殖群体、年产量、达氏鳇、资源增殖、过渡捕捞、施氏鲟、个体、西伯利亚鲟、增殖放流、渔业资源、鱼类资源、水生动物、人工繁育、欧洲、调查研究、调查情况、淡水鱼类、长江水系
S96;S93
2017-03-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1-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