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9-5462.2004.04.008

浅释"邯郸"

引用
历史文献中最早记载"邯郸"二字的是<国语·鲁语>中的"与邯郸胜击齐之左"和<春秋·谷梁传>中的"织絇邯郸"."邯郸"地名的形成诸说并存.张晏认为"邯郸"是由"甘单"二字从邑而来.本文认为"邯郸"一名来源于"邯(丹阝)","邯(丹阝)"源于"甘丹","甘丹"是"甘"地与"丹"地之间的地域名.大约在商代武丁时期甲骨文中就已有"甘"地之名,最晚在春秋后期已有"甘丹"之称,并写作"邯(丹阝)",战国时期继续延用,约在战国晚期"邯(丹阝)"嬗变为"邯郸".其大致演变链条为:甘丹-邯(丹阝)-邯郸."甘"地在今林州市,"丹"地在今高平市.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晋国和赵氏地域范围的不断发展扩大,造成了"甘丹"范围的演变,形成了后来的邯郸."丹"字演变为"单"的原因,可能是避讳赵王丹所致.

邯郸、赵文化、地名

17

R31;R27

2005-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20-22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009-5462

13-1284/G

17

2004,17(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