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9
师资培养:高师还是大学? ——以高师教育分区制为中心的考察(1902—1952)
为挽救国家及民族的危难,为实现教育普及的愿景,在清末兴学时行政者就选定了"寓师资于高师"的模式.这一思路为民初的行政者所继承,并进一步设计出了高师教育分区制,集全国之力建设"六大高师",以优化高师教育的发展.在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之后,其制才规模初具.怎料时代潮流急速转变,"寓师资于大学"似乎更先进,舆论界也多倡导废除高师,在民间的与官方的教育大会上更是争吵不断.此后的大学狂潮中,几所高师也随潮流改变性质,导致"高师升格运动"变了味道,大学多了、高师少了,无法供给合格的师资,给中等教育的发展留下了极大的隐患.只有北京高师不为潮流所动,坚持师范教育的本身,但其自身却遭遇种种意外的打击,部分学者视其为骈枝,断其为"尾巴",只认可"寓师资于大学".在炮火连天硝烟弥漫中,行政者又参酌高师旧制创立了师范学院制度,"六大师院"因缘际会得以诞生,这一行动再次证明了高师教育及其分区制的特有价值.只是受其他因素的干扰,这一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这一问题才彻底解决.高师教育分区制的沉浮史,对当今的师资培养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教育普及、教育政策、高师教育分区制、六大高师、寓师资于高师
41
G649.292;K261;G40-011.8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2020BDS008
2023-05-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