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82/j.cnki.1000-5560.2023.05.005
转进改革"下半场":大学治理能力的理论框架与院校生产
拥有同样治理体系、结构或制度的大学在治理绩效水平上存在天壤之别,往往源自于差别化的治理能力.当前发展新征程下,转向治理能力的研究,不仅能突破和弥补现有相关研究存在的壁障和"能力不在场"的缺憾,也是我国大学治理现代化改革往"下半场"转进的现实需要.基于要素-资源的视角,大学治理能力作为大学实现治理目标的综合性力量,就其本质而言是大学对其拥有的各种要素进行配置过程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及其效果的综合体现,表现为所能生产的资源的多少.在大学治理能力生产中,院校作为行动者和要素配置的平台,承担着从"潜能"(要素)到"显能"(资源)现实转化的中介角色.院校对相关要素的配置,不是简单的要素加总,而是现有时空条件下最大治理成效获取的配置,并形成对要素利用、探索、再利用、再探索的良性治理循环.在具体的配置方式上,院校要根据要素在不同维度上所具有的时效性、流动性、离散性和稀缺性,相机采用或综合采用研判、响应、转移、联结、转换、延展等配置方式,从而将大学发展所需的资源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
大学、治理能力、要素、资源、要素配置
41
F270;G647;C91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BJL232
2023-05-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5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