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382/j.cnki.1000-5560.2016.01.009
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流动儿童、性别差异、性别差距
34
TS9;TS8
2015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质量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性别和社会阶层的视角”15PJC035;教育部人文与社会科学青年项目教育学“城市小学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文化社会学分析”15YJC880123
2016-06-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