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5560.2014.03.013
跨文化心理现象的词源学考证:以欺负现象为例
国内欺负研究直接借鉴了西方“bullying”的内涵界定、理论假说以及测评工具,却并未考证汉语语境中欺负现象的本质内涵、界定性特征,以及与“bullying”存在的异同.通过梳理考证欺负现象在汉语文化中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表现方式,结果发现:1.欺负现象早在2600年前开始由“侮”字来表达,此后逐渐被“欺”字所取代.2.欺负现象的内涵高度稳定,它是一种强者故意伤害弱者的行为,且通常会给弱者带来痛苦.3.欺负的界定性特征有三:故意性、力量不均衡性、伤害性,其中力量不均衡性是其区别于一般攻击的核心特征.研究表明,欺负现象有别于西方的“bullying”现象,且词源学研究应该是心理学领域开拓新研究主题的首要工作.
侮、欺负、力量不均衡性、词源学、本土化
32
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项目BS2013SF017;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3CJYJ10;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
2015-06-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