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19.2001.06.001
疮疡的血液流变学研究及临床观察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验证疮疡的发病机制,探讨阴证、阳证临床表现不同的物质基础;观察活血化瘀药物在阳证疮疡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根据中医外科辨阴证、阳证的要点,选择阳证疮疡组50例(分为双黄连组和丹参组),阴证疮疡组24例,正常组20例,检测3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血液流变学检测阳证组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沉、血沉K值、纤维蛋白原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阴证组除红细胞比积外,其余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阴证组血浆黏度明显高于阳证组(P<0.01).阳证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特征性指标下降明显(P<0.05或P<0.01),丹参组与双黄连组比较无差异(P>0.05).治愈时间丹参组优于双黄连组(P<0.05).结论疮疡患者在血液流变学上表现为"高黏”、"高凝”、"高聚”状态.血浆黏度增高幅度的差异可能为阴证、阳证临床表现不同的病理基础之一.清热解毒配合活血化瘀在阳证疮疡的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疮疡、阴证、阳证、血液流变学、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23
R26;R552(中医外科)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0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