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8477.2016.10.020
曹植作品“矛盾”后的自我概念、人格及其阐释接受
曹植作品存在诸多“矛盾”,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折射出曹植极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此意识源于其“高效能自我感”的自我概念,此概念之确立经由早期习得、遭遇冲突和后期固化几个时期。在此概念驱动下,曹植早期的儒家思想渐次内化为稳定的儒家人格。历史对曹植儒家人格的发现是一漫长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曹植的人格精神较少关注,故而对曹植作品的深刻内涵亦少挖掘。陈寿、裴松之、江淹、萧绎、王通等对曹植精神的不断发现,纠正了曹植形象接受的偏差,指引了曹植人格接受的方向,为唐以后对曹植作品的道德阐释奠定了基础。
曹植、矛盾、自我概念、儒家人格、阐释接受
I209
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曹植与其作品经典化研究”15YJC751040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唐前曹植其人接受研究”2015-QN-539研究成果,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资助项目“元前曹植接受史”2014BSJJ099研究阶段性成果。
2016-10-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20-12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