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8477.2015.11.022
《春秋》褒善贬恶的思想史溯源
《春秋》褒善贬恶的发生,源于周人道德理性的觉醒.周公制礼作乐,继承并突破了殷人对天命鬼神的迷信,将"敬德"观念融入宗教性的礼乐之中,开启了礼乐的人文化、道德化发展路向.到了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纵横驰骋自我的主体意识与理性思维,孔子修《春秋》而褒善贬恶正是此理性精神的产物.《春秋》褒善贬恶所依据的礼乐伦常上承天道、下治人情,一方面将西周时期与王朝"天命"相联系的集体和外在的"德",转化为与天地万物内在秩序(天道)相联系的个人和内在的"德"(人道),更加彻底地祛除了礼乐之中的宗教性因素;另一方面以个人的自主思想"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确立了中国史学褒善贬恶的优良传统.
《春秋》、褒善贬恶、道德理性、天人根柢、思想史
K225(奴隶社会(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475年))
2016-01-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18-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