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敬畏意识培养之探析
在我国.“敬畏意识”最初的详细描述见于孔子的言论。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孟子的“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以及董仲舒的“天谴说”.无一不表达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秩序一旦遭到某种破坏就会导致天的“惩罚”的思想。在西方国家,“敬畏”最初源于人们对中古世界基督教时代的了解.敬畏情感作为一种清楚的概念留在人们的意识中,在那个时代,信徒对上帝的“敬畏”是奉献一切、毫无保留甚至盲从的敬畏.这使得人们长期以来一直误认为敬畏就是建立在无知、无畏的基础上,是一种指向虚无的、不存在的内心恐惧。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敬畏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阶段.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
敬畏意识、意识培养、大学生、人类文明、和谐秩序、西方国家、自然界、董仲舒
B82-052(伦理学(道德哲学))
2012-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