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河南两次大暴雨过程中的低涡特征对比分析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7月16—19日河南省连续发生的两次大暴雨过程(分别简称"7.17"过程和"7.19"过程)及其低涡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7.17"过程中低涡发展于黄淮西部,而"7.19"过程中低涡为源于四川盆地并在河南境内发展加强的西南涡;副热带高压边缘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北方扩散南下的冷空气相互作用,有利于中尺度低涡形成和发展;远距离台风及副热带高压外围偏南暖湿气流北上为暴雨过程提供了充沛水汽;涡旋中心东南侧的窄带回波造成了暴雨、龙卷等强对流天气,其北侧的东北气流入流区也是强降水集中区域;两次过程能量锋区特征明显,"7.17"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对流不稳定条件下,雨强大,而"7.19"过程强降水主要发生在弱的对流不稳定或中性大气环境中,雨强(1 h)相对较弱;强的低层辐合与高空辐散耦合的动力结构有利于低涡和垂直上升运动发展,也加强了水汽辐合抬升;涡度收支诊断表明,两次过程中低涡均处于旺盛发展阶段,散度项和扭转项是黄淮地区中低层低涡发展的重要因子。
暴雨、低涡、不稳定条件、涡度收支
31
P458.121.1(天气预报)
2009年度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090603;2011年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12102310033
2013-04-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28-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