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产夏玉米的群体结构与产量形成特征
为探寻夏玉米高产栽培可借鉴的高效生产管理方法和显著提高其产量,采用对比研究方法,明确了河北省夏玉米生产中高产模式和农户生产模式间群体结构、产量形成的差异。结果表明,高产模式比农户生产模式产量提高了21.4%,原因在于高产模式下82000穗/hm2以上的有效穗数和近350 g 的千粒质量,但高产模式的单穗粒数不占优势。高产模式下夏玉米具有较高的穗高系数,倒伏风险也随之加大。高产模式吐丝期叶面积指数在6.3以上、全生育期总光合势在300万(m2·d)/hm2以上,且花后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75%以上,吐丝后光合势较农户栽培模式提高了38.4%。高产模式下茎叶干物质向籽粒转移量显著高于农户生产模式,而农户生产模式因籽粒的灌浆活跃期较短而出现干物质在茎叶中的积累现象。收获时高产模式下群体干物质达到24296 kg /hm2,收获指数为54.43%。每生产100 kg 籽粒对氮磷钾的需求量高产模式下分别为1.93,1.19,1.85 kg,与农户生产模式相比,高产模式对钾素和磷素的相对需求比例增高,氮素需求量则有所降低。
高产夏玉米、群体结构、产量形成、河北省
31
S513.01(禾谷类作物)
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4226401 D;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玉米创新团队专项基金项目HBCT2013020203;HBCT2013020204;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1 BAD16B08;2012BAD04B06;2013BAD07B05;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201203100
2016-10-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17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