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M法确定异丙隆对几种冬小麦田主要杂草的最低致死剂量
于2005-2006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温室内,用植物光合作用测定法研究了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异丙隆防除冬小麦田5种主要杂草的最低致死剂量.试验结果表明,在用药6 d后杂草才表现出明显的药害症状,新叶黄化,生长受抑制;而杂草的光合作用在施药后2 d就明显地受到抑制,药剂处理的杂草叶片的PPM值显著下降,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杂草的 PPM 值显著下降.通过测定和统计杂草的鲜质量防效,可以发现,供试的5 种杂草对异丙隆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藜(Chenopodium album)对药剂最敏感, ED90值分别为301.51,286.02 ga.I./hm2;看麦娘较敏感, E D90值为654.83 ga.I./hm2;而荠菜、雀麦不敏感.经回归分析发现,施药后2,4 d杂草的PPM 值与用药后14 d的杂草鲜质量防效密切相关,其R 2分别为0.968 8,0.942 5.这表明用药后早期的PPM 值可以较好地预测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和对冬小麦的安全性.当杂草的PPM值低于20时,异丙隆对杂草的鲜质量防效高于90%;而当P PM值高于40时,药剂对杂草的鲜质量防效低于50%;当小麦的PPM值高于60时,异丙隆对小麦的株高、地上部鲜质量基本无影响.当杂草的PPM值低于20,而冬小麦的PPM值高于60时,异丙隆的剂量即为最低致死剂量.
最低致死剂量、植物光合作用测定仪、异丙隆、杂草防治、小麦安全性
23
S451.1(有害植物及其清除)
中荷合作除草剂使用技术研究开发项目ORET01-32
2008-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