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4016.2014.01.001
“帝国梦”与“市井情”--数码中国的文化想象
作为典型的“形象工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焦点无疑是耗资达20亿人民币的“中国国家馆”,而“中国馆”的焦点则是展区北面一幅高达49米长达100多米的整面墙上展示的被放大了数百倍并制作成了数码版的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在一届探讨世界城市未来的世博会上集中展示一幅表现古代中国城市生活景观的绘画,绝对意味深长。与以往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主要用于展示商品、产品和新技术并因此被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讥为“商品拜物教的朝圣之地”[1]的“万国工业博览会”不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第一次转型为以抽象的理念“城市”为主题,通过展览和展示,让政治家和公众共同探讨“城市”的意义及其带来的诸多难题。上海世博会的主题词“BETTER CITY, BETTER LIFE”,按字面直译成中文,即为“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表达出人们对城市发展现状的不满与反思,以及对未来更美好的城市的想象和期待。
帝国、数码、中国馆、世界城市、世博会、上海、商品拜物教、清明上河图、主题词、形象工程、焦点、工业时代、发展现状、城市生活、政治家、新技术、人民币、国家馆、博览会、本雅明
TU2;TU-
2014-04-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