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2-626x.2020.06.001
《红楼梦》与《资本论》:历史过程定制范畴的机理剖解
本着通史和断代史双重意蕴考察,政治经济学时代发展不是一个孤立国别事件或某一社会形态理论之专利,乃是规律转换、"剩余价值和财产身份"独立化造成阶级对抗性矛盾日趋激烈的历史产物;在欧洲,"《资本论》研究"逐步成为无产阶级"代言人",在中国,"《红楼梦》研究"在方法论上则与之遥相呼应.《红楼梦》与《资本论》同样是"阶级斗争的书".在《资本论》中,为了获取关于商品生产对象的思维学,并从资本力量全部发挥的角度阐述人类生产形态全史,马克思通过深入研究得出结论:资本的历史过程必须从价值形式(交换的社会形式)和剩余形式(生产的社会形式)两方面予以说明,于是科学制订出"剩余价值"认识范畴;在《红楼梦》中,"宝玉"是这一范畴的工作对应,针对生产过程共同体形式的思维学特点,该范畴遵循"三重身份"(政治身份-生产身份-财产身份)合一的定制原则,而契合于身份社会系统之知识生产.无论资产阶级理论经济学或《资本论》均是"资本家在讲话"的财产经济学,然二者之间具有工作仿真关系,以自然仿历史、以个人仿社会,乃是"财产拜物教"教科书的机巧;《红楼梦》中"经济学"则属身份对象规定,由此应遵循"行难-知难-行难"路径探求经济范畴的身份形式和财产形式及其当代结合与历史扬弃.要之,是认识到《资本论》与《红楼梦》均为史书规定的理论作品,然二者的工作对话有助于将生产关系定格为"历史过程(阳)"以及将生产力定格于"自然过程(阴)",完成自然历史过程"历史轴"规定性之理论锚定.至于《资本论》和《红楼梦》均存有"历史派与文本派之路线斗争",究其实质,乃是源于历史观和知识论上的一个特别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方法论斗争.思维学、逻辑学、知识论统一是以达成"第二性问题"之内部解决,对"方法神秘"的工作撤除则有赖于重归历史规定的对象思维学之路最后完成.
《红楼梦》、《资本论》、对象思维学、自然过程、历史过程、共同体生产、商品生产
18
F091.9;I207.411(经济思想史)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0XJL001
2021-0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7页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