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2095-140X.2020.08.026
血小板保存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血小板是人体血液重要的组成成分,临床输注血小板能有效预防出血或止血、修复血管壁并促进血栓形成,在纠正凝血功能障碍、大失血抢救及外科手术治疗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1-2].血小板输注在战时伤病员的止血、预防出血,提高伤病员救治率、生存率上也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3].随着我国各地区血液管理部门及医疗机构临床合理用血的严密落实,使得成分输血覆盖了大中城市的各级医疗机构.传统的血液资源如全血、红细胞及血浆等得到更充分、合理地使用;同时也导致血小板、冷沉淀及白蛋白等血液制品的需求量显著提高.现阶段我国各地区采供血机构的血小板采集工作普遍存在着诸多困难,短时间内迅速扩张血小板献血员群体难以实现.血小板来源有限,因其储存时间短、储存条件要求高,导致临床用血中出现血小板过期浪费或失效无法使用的情况,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及时救治.因此,血小板保存技术的深入研究已逐渐成为全球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项目.本文将对现阶段血小板保存的主要方法与技术手段进行综述.
血小板保存、血小板、血小板质量、临床输血、保存期、常规保存
32
R457.1(治疗学)
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联合项目;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
2020-09-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8-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