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3-6350.2020.23.019

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不同入路建立股骨隧道的效果比较

引用
目的 比较经胫骨入路、经前内侧入路、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6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海医院收治的54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其中经胫骨入路(A组)、经前内侧入路(B组)、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C组)患者各18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记录股骨隧道长度,术后通过X线片测量股骨隧道在冠状面与内外髁连线及矢状面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术后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检查评定膝关节稳定性.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的股骨隧道长度分别为(48.45±4.35.00)mm、(36.25±5.45)mm、(33.25±3.45)mm,A组股骨隧道长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C组患者的股骨冠状面隧道与内外髁连线夹角分别为(61.20±4.83)°、(51.67±06.12)°、(46.63±5.49)°,矢状面隧道与股骨干轴线的夹角分别为(43.25±5.24)°、(30.78°±6.58)°、(28.79°±5.46)°,A组患者的冠状面及矢状面股骨隧道角度明显大于较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阴性率分别为A组78.6%、64.3%,B组87.0%、87.0%,C组88.1%、89.3%,B组和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前内侧入路及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较经胫骨入路更有利于维持旋转稳定性,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能获得更好的镜下视野、更便利的获得准确的定位且可获得足够的隧道长度.

前交叉韧带重建、经胫骨入路、经前内侧入路、经前内侧低位辅助入路、疗效

31

R687.3(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广东省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编号:1920001001814

2020-12-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3064-3067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海南医学

1003-6350

46-1025/R

31

2020,31(23)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