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6350.2019.19.002
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超早期选择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2例AC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静脉溶栓组(尿激酶)47例和动脉溶栓组(导管抽拉血栓联合尿激酶混合生理盐水)45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几个重要时间点的欧洲卒中表(ESS)评分、溶栓效果、凝血指标及安全性.结果 动脉溶栓组患者溶栓后4 h、8 h、1 d、3 d时的ESS评分分别为(74.89±13.29)分、(76.66±13.45)分、(78.85±13.53)分、(80.91±13.69)分,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的(66.15±16.31)分、(69.08±20.23)分、(72.33±19.98)分、(75.78±19.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术后7 d、14 d、28 d时的E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溶栓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9.36%,与动脉溶栓组的9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静脉溶栓组患者的治疗致残率为10.64%,明显高于动脉溶栓组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质、凝血酶原和凝血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一周后,动脉溶栓组的凝血酶原和凝血酶时间分别为(15.61±2.91)s、(11.59±1.72)s,明显短于静脉溶栓组的(17.82±1.38)s及(12.79±0.76)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溶栓组患者中颅内出血3例,其中1例为症状性颅内出血,静脉溶栓组共有6例发生颅内出血,静脉溶栓组出血及死亡高于动脉溶栓组,静脉溶栓组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率高于动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内溶栓与静脉内溶栓对ACI的治疗均有较高的有效率,安全性也较好,但动脉内溶栓可以明显降低对患者神经系统的损害,降低致残率.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动脉溶栓、纤维蛋白质、凝血酶原
30
R743.3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陕西省科技厅资助项目2015SF223
2019-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452-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