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20.04.04
道德与命运:从早期《诗》学的线索看儒家德命观的演变
《诗经》所传承的“以德受命”“德命一致”的观念在东周时期开始松动和瓦解.面对来自内外诸多方面的挑战,早期儒家对《诗经》中的这一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和理解,并由此形成了儒家多元的德命观.一方面,儒家从“德命”的观念中引入了“时”,承认人的命运会受到外在时命和时遇的影响;另一方面,如何超越这种不确定的时命,回归人的道德自主和自觉,成为了早期儒家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以《中庸》《五行》《心是谓中》为代表的一派儒家,试图从人的心灵中去寻找以德承命的依据,并重新建构起“德”“命”之间的必然性关联;以《荀子》《穷达以时》《韩诗外传》为代表的另一派儒家,则试图通过道德的自主和自足来超越并摆脱“时命”的限制.早期儒家《诗》学对于德命关系的讨论是非常复杂的,在这些不同的主张背后共同彰显出道德(或道德心灵)的崇高与伟大.
《诗经》、德命、时、心、取命
B221(先秦哲学(~前220年))
本文系北京大学“大成国学基金”研究生奖学金资助项目
2021-02-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2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