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321/j.cnki.gzxk.issn1002-3828.2019.02.04
稷下学宫所彰显的法治思想——以《管子》为主的研究
在轴心年代,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作为讲学议政的场所,的确提供了一个大时代的学术思想快速交融与转化的可能,这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稷下集结作品表征的《管子》,从各篇内容也展现了思想交融的成果,其中不乏历史的记载,但更多的是不同思想背景交融下的多元观点,以“法”为例,关于“法”的根源就有三种不同的论述,这些不同根源说,若以系统性而言,或视之为矛盾,但若以当时的学术自由交融与“不治而议政”的多元背景视之,更是展现既有时代因革,也有思想背景差异而展现的互相交融下的不同诉求.但即便如此,这三种根源说也展现共同特质,即不毁弃仁义礼乐之说,这些都显示了稷下学宫的自由与思想蓬勃,也展现了儒道交融下的黄老学特质,更且从法与礼的关系转换,也可见历史之因革.《管子》的集结也正打破系统性要求,彰显多元融合并现,以及当时代对“法”的不可忽视之需求.
稷下、《管子》、法治
K231(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2019-06-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