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31/j.issn.1672-9935.2018.09.039
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于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骨代谢异常的全身性骨病,因患者骨量减少、骨质量改变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极易发生骨折[1].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且患者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骨质疏松性骨折通常无明显外伤史,轻微损伤即可导致,且症状差异大,如胸腰椎压缩骨折可仅表现为胸部、腹部及季肋部疼痛,首诊多就诊于内外科,易造成误诊、漏诊[2].骨强度由骨密度和骨质量决定,临床上通常用骨密度表示骨量,且骨密度测定已成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密度约占骨强度的70%.骨质量是骨骼构筑、骨代谢转换、骨骼积累性破坏(纤维骨折)和骨矿化程度的总称,骨代谢转换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反映骨转换状态.骨密度不能测定早期骨质疏松的变化,在骨质疏松的监测中,骨密度的改变需6个月甚至1年时间,而骨代谢生化指标可以敏感地反映短期内的骨代谢情况,其改变可以先于骨密度的变化[3].笔者对骨代谢生化指标对于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其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认识.
33
R681(骨科学(运动系疾病、矫形外科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60274
2018-10-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003-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