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3-8233.2018.04.010
"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 ——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流行于中越边境的壮族"霜降节"是壮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节日庆典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二十四节气在边疆民族地区被广泛接受共享的典型表现.壮族"霜降节"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深刻反映了稻作文明,是壮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非遗活态传承的文化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是其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以广西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霜降节"为例,管窥当前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矛盾和困惑,梳理壮族节日与产业化的关系,探讨促进各类相关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科学融合,相互提升,从而更好地促进边疆壮族集聚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实现边疆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功用最大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边疆民族地区、壮族霜降节、生产性保护、产业化
31
K892.1(风俗习惯)
2018-11-0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