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8182.2024.02.009
如何理解"晚明唯识"
当前对晚明唯识的研究大多利用序跋等材料,没有深入对具体文本与问题的探讨,也缺乏从唯识文献与理论出发的系统研究.通过王肯堂《成唯识论证义》的校正与引文分析可知,晚明学者间接从澄观、延寿等人的著作中阅读到了大量唯识唐疏,虽然存在一些细节问题,但大部分的解读基本正确.在文献与思想史层面,晚明唯识著作为反思《成唯识论》的文献性质提供了启示,更揭示了唯识学对华严学、禅宗思想发展的隐秘而重要的作用.在义理层面,晚明唯识在与印度思想相关的"因明""六离合释"等问题上难言成功,对"三类境""自证"与"相应"等理论问题的理解也未必深入,但随着对《成唯识论》文献研读的深入,其注疏与解读大致也是可接受的.
晚明唯识、唯识学、成唯识论、王肯堂
46
B222(先秦哲学(~前220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2&ZD256
2024-09-2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7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