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986/j.issn.1673-873X.2023.08.004
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健康的差异研究
目的 探讨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积极心理健康关系的差异.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和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21年10-11月选取广东省4所大学的2 502名学生(贫困生1 295人,非贫困生1 207人)作为被试,采用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和青少年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总分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在知识与智慧、勇气和自制3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在好学、判断力、坚持、真诚、谦虚、宽容、自律、友善、感恩等9个因子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MHC-SF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贫困大学生在情绪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维度上的得分显著低于非贫困大学生(P<0.05).贫困大学生及非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6个维度均与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各维度呈正相关(P<0.05).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正向预测力最高的均为精神卓越这一维度,不同的是,除开精神卓越维度外,能正向预测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是正义维度,而能正向预测非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的为仁爱维度.结论 高校要重视疏导贫困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进一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情绪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还可以通过提高他们的精神卓越、知识与智慧、正义等积极心理品质来提升他们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贫困大学生、非贫困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健康
20
R195;G444(保健组织与事业(卫生事业管理))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GXJK474
2023-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