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7593.2022.03.016
经导管靶向溶栓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的保护价值
目的 通过微导管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观察其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心肌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8年6~12月,5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栓积分≥3分高血栓负荷的急性STEMI患者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经微导管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组(IT组)及常规血栓抽吸组(TA组),各25例.IT组通过微导管冠状动脉内给予低剂量重组尿激酶原10mg,TA组常规血栓抽吸,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通过压力-温度导丝测定冠状动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测量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峰值水平及心电图ST回落(STR)情况,术后7 d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检查评价灌注缺损面积(PDA),心肌梗死术后24 h及3个月后行心脏超声评价心脏功能及结构,随访3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及出血的发生.结果 两组基线资料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介入数据资料、TIMI分级、CTFC及ST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T组CK、CK-MB、cTNⅠ峰值低于TA组,IT组TMPG 3级比例高于TA组,IT组IMR值低于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IT组LVEF高于TA组,左室舒张末径、WMSI低于T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IT组PDA低于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出血事件及3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可有效降低高血栓负荷的STEMI患者的血栓负荷,恢复前向血流,提高冠状动脉微循环灌注水平,更好地发挥心肌保护作用;对于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与单纯血栓抽吸相比,冠状动脉内靶向溶栓治疗能够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功能.
靶向溶栓、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微循环、微循环阻力指数
43
R541.4;R473.5;R743.3
2022-06-0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32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