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新内膜形成的预防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较单纯冠状动脉成形术疗效更为确切。但是植入普通支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血管壁的损伤、炎症反应、血栓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内膜的增生和再狭窄的发生。本研究的目的是构建一种可实施的、被覆一层薄而匀质、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聚乳酸(PLA)聚合物膜的支架,因其含有能在局部持续释放2种具有潜在的抗增生作用的抗栓剂类似物——水蛭素和前列环素(PGI2)同类物伊洛前列素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的发生率。 对象与方法 作者分别在绵羊和猪模型中检测了冠状动脉对标准压和高压下植入的带膜Palmaz-Schatz支架的反应,并与相关支架组(不带膜组)比较了支架植入参数、动脉损伤程度、组织学检查以及组织形态测定结果,观察时间为28d。 结果 (1)各组间支架植入参数及动脉损伤程度无差别,但在过伸的猪模型中,由于支架/血管径之比更大而使膨胀压加大导致受损范围扩大。(2)各组均有由平滑肌细胞增生而增厚的新内膜以及丰富的细胞外基质,另外在支架膨胀的动脉壁周围常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出血征象、血栓形成以及巨噬细胞和多形核巨细胞浸润等严重动脉损伤后出现的反应性异物类型,但带膜支架组无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嗜酸细胞浸润所致的急性炎症反应。(3)组织形态测定分析显示带膜支架组的新内膜形成率显著降低,因而再狭窄的发生亦相应减少。 讨论 (1)本研究所使用的为一被覆一薄层(10μm)高分子量PLA生物降解支架,相当于可持续释放的重组聚乙二醇(γ-PEG)——水蛭素和伊洛前列素之存储器。它在局部不引起炎症反应,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2)被覆聚合物有独特的降解方式,它呈连续性降解,对局部组织不会产生“超载作用”,使药效持续而恒定。(3)动物试验已证实新内膜的增生并导致的再狭窄与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有关,故所选用的药物应具有强力的抗血小板作用,另外也应有潜在的抗增生效应,研究已证实联用水蛭素和伊洛前列素能有效地控制新内膜的增生。(4)有关临床试验表明血小板糖蛋白膜Ⅱb/Ⅲa受体拮抗剂有预防缺血并发症发生的作用,但能否预防新内膜增生尚有争论。另外口服抗血小板制剂如阿司匹林和抵克力得等或抗凝剂如苯丙羟基香豆素因药理作用的延迟出现而在预防再狭窄方面失败。(5)离体试验表明从被覆膜支架上洗脱下来的具有抗血小板、抗凝以及抗增生作用的r-PEG——水蛭素和伊洛前列素两者都能持续释放达90d以上,有效地控制了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 结论 虽然目前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仅限于动物体内、尚难确定药物的有效剂量及其安全性等问题),但能肯定:实验性植入被覆有能持续释放r-PEG——水蛭素和伊洛前列素的PLA聚合物膜的Palmaz-Schatz支架,能显著减少新内膜的增生并因而减少再狭窄的发生;并且在介入损伤处局部用药的方法将成为将来研究的方向。(范 利摘)
实验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术后、新内膜形成、伊洛前列素、再狭窄、抗增生作用、支架血栓形成、持续释放、抗血小板、水蛭素、炎症反应、动脉损伤、生物相容性、聚合物膜、组织形态、细胞浸润、损伤程度、局部、带膜支架
22
R5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4-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