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0440.2010.02.001
心律失常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不但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还可诱发心源性猝死.目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并不十分理想,总有效率只有30% ~60%.人们对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认识仍有限,因此,揭示心律失常发生的深层机制,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是抗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点、难点.近年人们发现心房特异性钾离子通道电流IKur、IKAch等参与了心房颤动,这使心房颤动治疗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钙渗漏、缝隙连接蛋白及钙通道自身抗体在心律失常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研究发现,一类调控基因的小分子RNA(microRNA,miRNA)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心律失常及其引起的猝死起关键作用.miR-1、miR-133、miR-590等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伴随的心律失常表现出明显调控作用.miRNA的生物学特性是同时对多个靶点具有调控作用,这使其具有成为理想抗心律失常靶点的潜力,为心律失常及猝死的防治带来希望.
心律失常、离子通道、小分子RNA、M3受体、心房颤动、缝隙连接蛋白、心肌梗死、AT1受体、溶血磷脂酰胆碱类
37
R331.38;R541.7;R962.2;R972.2(人体生理学)
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7CB5120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4307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6726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加国际合作项目30711120580
2010-05-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