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cn321761-20210118-00350
改良旁正中入路与椎间孔入路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的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改良旁正中入路(modified paramedian interlaminar, mPI)与椎间孔入路(transforaminal, TF)在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时药物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不同进针路径分为改良旁正中入路组(mPI组)和椎间孔入路组(TF组),每组各32例。穿刺至硬膜外腔后两组患者均给予2 ml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及神经根处分布情况,随即两组均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共2 ml。操作中观察两组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前间隙分布情况、患者造影剂入血情况及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5点利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 Liker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结果:mPI组造影剂扩散至硬膜外腔前间隙的程度(2级与3级总和)高于TF组(
P<0.05),造影剂扩散等级为3级的例数多于TF组(
P<0.05)。mPI组的造影剂入血和患者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比例低于TF组(
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NRS、Likert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两组疗效相同的基础上,mPI入路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地将药物注射至硬膜外腔前间隙。
硬膜外腔、造影剂、腰椎间盘突出症、改良旁正中入路、椎间孔入路
42
2023-05-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84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