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3-4378.2010.01.009
三种常用定位方法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比较
目的 比较筋膜突破(facial pop,FP)、异感(paresthesia,PAR)、外周神经刺激(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PNS)3种定位法应用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效果以及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状况.方法 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筋膜突破组(FP组)、异感组(PAR组)和外周神经刺激组(PNS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观察和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每组6例行C_4~T_3的横断面及注药侧肌问沟的冠、矢状面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结果 3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FP组明显高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损伤血管发生率PAR组明显高于FP组(P<0.01)和PNS组(P<0.05). CT结果显示局麻药在臂从鞘内呈不均匀扩散,仅在肌间沟水平似乎有鞘的特征,其以下有明显的分隔及囊袋,并有伪足.PNS组的总体麻醉效果高于FP组(P<0.05);尺侧手术麻醉效果FP组低于PAR组(P<0.05)和PNS组(P<0.01).结论 上臂及前臂桡侧手术采用3种定位均可,但FP法更安全简便;偏向尺侧的手术宜采用PAR或PNS定位法,以PNS定位为佳.
肌间沟臂丛阻滞、筋膜突破、异感、外周神经刺激、计算机体层摄影
31
R4(临床医学)
全军医药卫生科研基金面上项目06MA109
2010-05-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