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760/cma.j.issn.1673-4378.2001.06.021
缺血预处理的机制和临床应用
@@ 1986年,Reimer等的研究揭示间断缺血对后续的缺血损伤不是累积效应而是一种保护效应.继后Murray等的研究证实这种结果并首先提出了”缺血预处理(ischaemic preconditioning,IP)”的概念,即经历几次短暂缺血再灌注后,机体对缺血损伤的耐受性增强,表现为:心律失常减少,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梗面积缩减.乏氧灌注、心动过速和某些药物也可诱导产生IP样作用.目前的资料表明:IP也可发生在脑、脊髓、视网膜、肝脏及骨骼肌.根据IP保护效应出现的时间可将其分为即刻保护效应和延时保护效应(或称第二窗口效应).
缺血预处理、保护效应、缺血损伤、心肌收缩力、缺血再灌注、心律失常、心梗面积、心动过速、累积效应、间断缺血、窗口效应、资料表、视网膜、耐受性、骨骼肌、增强、药物、延时、经历、脊髓
22
R6(外科学)
2005-04-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37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