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44X.2014.01.036
K lippel-T renaunay 综合征的诊治研究进展
1900年,两名法国医师 Klippel 和 T renaunay首次报道以患侧下肢皮肤表面血管痣(瘤)、骨骼及软组织较健侧肢体肥大,同时伴有浅静脉蚓状曲张为特征的病例,并命名为 Klippel-T renaunay 综合征(Klippel-Trenaunay Syndrome ,KTS),又名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或静脉曲张性骨肥大血管痣。1907年Parkes和Weber两名学者也报道了相似病症,但患肢有动静脉瘘改变,称之为 Klippel-Trenaunay-Weber Syndrome (KTWS),作为 K-T综合征的 Parkes-Weber 亚型[1]。 Klippel-T renau-nay综合征是一类以血管发育异常为主的少见疾病,其病因与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仍在不断的研究探索中。近年来随着本病报道不断增多及研究的深入,取得了一定进展,现综述如下。
血管痣、血管发育异常、骨肥大、诊断及治疗、少见疾病、静脉曲张、静脉畸形、发病机制、动静脉瘘、软组织、浅静脉、大综合、侧肢体、综述、医师、亚型、学者、下肢、特征、皮肤
R559(血液及淋巴系疾病)
2014-03-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