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44X.2012.12.042
房颤形成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Atriai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按发作情况可分为急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前者指初次发作且在24~48 h以内的房颤;慢性房颤又可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行终止)、持续性房颤(需干预治疗后始能终止)和永久性房颤[1].房颤常与左房室瓣疾病、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以及高血压相联系,并能增加脑卒中、心功能衰竭的全因死亡率.它的高发病率、病残率和致死率,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近十年来有关房颤的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研究的热点[2].
慢性房颤、形成机制、心功能衰竭、缺血性心肌病、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左房室瓣、自行终止、治疗策略、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人类健康、急性房颤、干预治疗、发生机制、初次发作、致死率、阵发性、心血管、死亡率
36
R541.7(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贵州省卫生厅项目;贵州省科技厅、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基金黔科合中药字2010LKZ7012;贵阳市科技局项目筑科合同201110330号
2013-04-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46-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