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44X.2006.02.001
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效果与方法学评价及肺静脉电位探讨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效果与方法学,并探讨ASD患者窦性心律时的肺静脉电位特征.方法本组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3.5~70(31. 3±15.16)岁.4例应用钮扣装置,余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其中22例(A组)引用椭圆周长公式计算缺损直径,以此选用封堵器型号,另40例(B组)按超声测量直径选择封堵器.临床、心电图、胸片及超声心动图评价治疗效果.用Lasso电极记录自主及心房起搏状态下肺静脉的电活动规律.结果A组缺损内径为20.18±5.51 m,B组为21. 86±6.18 mm,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A组封堵器直径为21. 53±5.87 mm,B组为24.19±6.38 mm,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61例封堵术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8.4%,无任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双孔缺损采用单一封堵器成功封闭.随访3月至7年,ASD完全闭合,无一例残余分流.18例作了肺静脉电位探讨,16例无电位,仅2例存在微小电活动.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ASD成功率及安全性均很高,近远期疗效可靠;椭圆形周长公式在非圆形ASD封堵器选择中具重要应用价值;肺静脉肌袖电位驱动很可能是ASD并发心房颤动的主要机制.
房间隔缺损、心脏导管插入术、椭圆周长公式、电生理学技术
30
R815;R541(放射医学)
贵州省优秀科技人才省长专项基金黔省专2005228号
2006-04-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