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7-788X.2019.04.006

论《民法典》担保权的立法定位

引用
我国担保制度采取了与《德国民法典》相似的立法定位:“物的担保”作为物权规定在物权法部分,“人的担保”作为债权规定在债法部分.这一立法定位存在三方面问题:在实践层面,由于担保制度与物权制度在功能定位上的差异,物权法定原则与新型担保方式将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在理论层面,“物的担保”并非物权,“人的担保”亦非债权,二者都是救济权中的形成权,依据权利性质将其分别置于物权和债权部分并不合理.在比较法层面,法国民法强调担保权的附随性理论,德国民法强调担保权的独立性理论,两种模式存在冲突.我国采用了法国法的担保权附随性理论,自然难以再仿效德国的立法模式.基于我国的制度背景与现实需求,坚持担保权的附随性确有必要,改变德国模式立法定位将是最合理的选择.因此,在《民法典》中设置独立的“担保编”,应是担保权的最佳立法定位.

担保权、物的担保、新型担保权、形成权、立法定位

2019-08-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65-7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1007-788X

62-1129/D

2019,(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