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SY基因标记探讨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
[目的]研究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方法]以黄肉品种‘梅花霞’和‘早钟6号’及白肉品种‘白玉’为亲本,创建了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利用SRAP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真杂种.利用枇杷果实特异DNA分子标记PSY基因对9个杂交和自交组合后代的果肉颜色进行早期鉴定,并对其遗传倾向进行分析.[结果]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中,共鉴定出1 166株真杂种.‘梅花霞’与‘白玉’和‘梅花霞’与‘早钟6号’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未出现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倾向,果肉颜色均鉴定为黄色;而‘早钟6号’与‘白玉’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果肉黄、白色的分离比分别为1∶0.89和1∶0.87.自交组合‘梅花霞’和‘白玉’的后代无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后代果肉颜色分别鉴定为黄色和白色;而‘早钟6号’自交后代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例为2.94∶1.[结论]枇杷果肉颜色黄色和白色可能受到一对呈显隐关系的基因控制,其中黄肉性状为显性,存在纯合和杂合的情况,其分子标记类型不同,DNA分子标记分别表现为1 031 bp(纯合)或1 031 bp和319 bp(杂合);白肉性状为隐性,DNA分子标记为319 bp.
枇杷、果肉颜色、分子标记、PSY基因、遗传倾向
37
S667.3(果树园艺)
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科技计划项目;枇杷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莆田学院
2020-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75-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