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枣树干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我国枣树干腐病菌群体的遗传特点,探究其遗传变异的规律.[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影响ISSR-PCR扩增的4个因素进行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161株供试病原菌进行PCR扩增,通过PopGene和Arlequin软件对其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从40条ISSR引物中筛选到10条扩增多态性良好的引物,建立了适合枣树干腐病菌ISSR-PCR扩增的体系.采用该体系共在132个位点扩增出条带,其中多态性位点129个,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97.93%.PopGene结果显示,在物种水平上,供试病原菌的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56 3和0.397 8.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7.94%,不同地理种群内的各自然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24.46%,自然种群内各分离株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量的67.5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19时,可将9个病原菌自然种群划分为6个不同的聚类群.[结论]我国枣树干腐病菌(B.dothidea)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多样性.自然种群内各分离株的遗传变异是我国枣树干腐病菌遗传变异的主要来源.我国枣树干腐病菌的各自然种群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与其地理来源无明显相关性.
枣树干腐病、ISSR-PCR扩增、正交设计、群体遗传
34
S665.1(果树园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301609;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CSBAA2015008;河南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S2014-11-G03
2017-09-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1页
977-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