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674-9057.2015.04.010
右江盆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右江盆地二叠一三叠纪高、低Ti基性岩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高Ti基性岩(Ti/Y >500)集中在盆地中部、西南部,而低Ti基性岩(Ti/Y< 500)集中在富宁-那坡-靖西-凭祥地区,呈北西向且沿着印支期断裂构造分布.高Ti基性岩属于碱性辉绿岩或玄武岩,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亏损,(La/Yb)N=6.49 ~8.83,曲线整体与OIB一致;低Ti基性岩为亚碱性的辉绿岩或玄武岩,并具有向安山岩过渡的趋势,其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La/Yb)N=1.1~4.3,Nb、Ta强烈亏损.微量元素判别图解表明:右江盆地高Ti基性岩是与峨眉山地幔柱相关的板内玄武岩,而低Ti基性岩是E-MORB或N-MORB部分熔融的产物.高、低Ti基性岩空间与时间的高度重合,以及桂西南与越南北部地区中、酸性岩体的俯冲造山及峨眉山地幔柱成因,暗示低Ti基性岩可能是由峨眉山地幔柱造成的上涌软流圈岩浆与地壳混染的产物,并与印支期的板块运动有关.
基性岩、二叠一三叠纪、地球化学特征、右江盆地
35
P588.124(岩石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63002,41302041;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BA118218,2014GXNSFBA118220;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桂科能1598025-14;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开放基金项目SKLIG-KF-14-04;广西“八桂学者”创新团队项目2013,有色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
2016-04-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727-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