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8-9314.2017.04.016

"精神贫困"现象的实质是个体失灵 ——来自行为科学的视角

引用
"精神贫困"描述的是贫困人口因为主观因素而影响脱贫的现象.本文通过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的角度对于"精神贫困"进行了定义和分析.我们将"精神贫困"限定为贫困人口志向缺乏、信念消极和行为决策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其本质是个体失灵,具体来说是志向失灵和行为失灵的结果.对于"精神贫困"的干预就是要采取行为政策使"缺志"转为"有志",使非理性变为理性.干预的核心在于对于微观个体的关注和重视.由此,我们提出建构政府、市场、社会、个体四元的治理体系和公共政策分析,尤其要做到精准化的社会治理,引入创新的和超常规的靶向性公共政策工具,促进国家治理的进一步现代化.

精神贫困、个体失灵、精神扶贫、精准扶贫

F069.9(经济学分支科学)

2017-09-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97-103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1008-9314

11-4079/D

2017,(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