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8-9314.2012.01.004
从群体性事件到群体性行动——认知理念转换与治理路径重塑
改革开放以来,整体化利益结构逐步解体,利益多元与利益分化成为现实.利益表达成为公民维护自身利益的主体工具.然而,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狭窄与低效使部分公民群体的正当利益诉求无法得到回应与弥补,演化为制度外基于利益诉求的群体性行动.政府如果放大或仅聚集于制度外群体性行动不当行动方式,必然会形成对群体性行动的消极与负面的认知,进而形成与理念认知一致的“防控——应对”模式.这种模式由于背离了群体性行动的衍生逻辑,用“现象来解释现象”,必然陷入“越维越稳”的“怪圈”之中.要破解这一“怪圈”,就必须首先在认知理念层面实现从负面的“事件”到中性的“行动”的转型.认知转换必然也会带来治理方式的重塑,拓展与引导是新治理模式的核心元素.拓展包括利益表达和获取渠道的拓展,而实现群体性行动的有序与理性则是引导一词的要义所在.
群体性行动、利益、表达、模式
D60(政策、政论)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政府协调研究”08&ZD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经济性特区治理体制变革与地方政府核心行动者研究”11CZZ038;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地方政府与社会管理”中间成果
2012-06-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