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负面排他标记来源的再探讨——以中古译经文献为中心
本文以中古汉语译经文献为主(兼及本土文献)对汉语“除舍”类负面排他标记的来源、在中古时期的使用情况以及一些相关的具体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认为佛经传入之前汉语已经存在负面排他范畴,使用的标记形式为“自(非)”,而“除舍”类负面排他标记虽然在东汉译经中已有萌芽,但主要是在魏晋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除舍”类负面排他标记的产生主要是汉语“除舍”义动词自身语义演变的结果,佛经翻译以其口语性强的优势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古时期“除”的追加用法也已经产生,而非此前学者们认为的唐宋以后才产生.至于追加用法产生的途径,显然是由其表排他的用法自然引申而来的,而非经由对反问句的重新分析才产生.
“除舍”类负面排他标记、中古汉语、汉译佛经、语义演变
H141(语法)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ZDB092
2020-12-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5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