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755/j.issn.1006-7639(2020)-02-0301
辽宁省中部一次重污染过程城市间污染差异及成因
利用常规气象站地面观测资料、环境监测站污染物监测资料以及欧洲中心再分析资料等,对辽宁省一次秸秆燃烧引起的重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不同城市间污染程度的差异及成因.结果表明:(1)此次重污染过程主要污染物成分为CO,PM2.5质量浓度与CO和NO2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能见度受PM2.5质量浓度和相对湿度共同影响;(2)营口和盘锦前期1.0 mm以上的弱降水过程对污染物湿沉降作用明显,而其他城市降水量较小反而有利于污染物的吸湿增长;(3)重污染期间,地面至700 hPa高度的水平风速均接近4 m·s-1,大气层结稳定,逆温层明显,抑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4)除锦州外,其他4市850 hPa和900 hPa高度间0℃左右的暖层长时间维持,可能为污染物颗粒表层水分相态的变化、碰并增长提供了有利的环境;(5)污染期间,吉林和黑龙江一带存在大量火点,大面积秸秆集中燃烧是下风向辽宁中部地区主要污染源,在有利于污染物积累的天气条件下,需要加强本地和外来污染源的控制.
重污染天气、PM2.5、逆温、HYSPLIT模式
38
X51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高纬度地区遥感观测资料对流尺度同化关键技术研发";"辽宁典型重污染天气持续与增强机制研究"
2020-05-1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3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