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5-4057.2001.04.069

婴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

引用
@@ 儿,女,56 d,因皮肤紫癜18 d入院.1998年6月2日患儿面部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3 d后腹部及四肢相继出现并逐渐增多.经当地卫生院检查血小板60×109/L,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给予强的松治疗3 d,皮肤紫癜逐渐消失.入院前2 d患儿面部又出现大量出血点.患儿为第一胎足月顺产,阴道分娩,生后体查无异常.其母24岁,妊娠前后无自发出血史.体查:T 36.5 ℃,P 130/min,R 38/min,身长60 cm,头围40 cm,面部及舌头有散在性针尖大小出血点,右足背可见1.5 cm×3 cm的瘀斑,心肺正常,肝右肋下1.5 cm,脾左肋下1 cm.血常规检查:血小板40×109/L,Hb 120 g/L,WBC 9.8×109/L,M 0.69,L 0.30,N 0.06,血小板表面相关IgA测定PAIgG 98.8 ng/107 PIt(正常值<78.20 ng/107 PIt,用双抗体夹心酶联方法测定). 讨论:据报道患ITP的孕妇约50%的新生儿可有血小板减少,认为ITP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孕母血浆中存在着抗血小板抗体IgG,并通过胎盘输送给胎儿.本例依据血小板数降低.测母(90.20 ng/107 PIt)和子PAIgG增高及患儿的临床症状,故诊断为ITP无疑.本病是输入性获得性疾病,为妊娠期间母体抗血小板抗体输入胎儿体内所致,大部分婴儿症状轻或无症状,早期血小板即可自发上升,本例未进行特殊治疗,血小板数也自行上升直致正常.但对于严重威胁婴儿生命的出血,仍需进行治疗.

婴儿、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点、抗血小板、患儿、强的松治疗、临床症状、双抗体夹心、血常规检查、针尖、阴道分娩、胎儿、输入性、妊娠、皮肤、酶联方法、测定、新生儿、无症状

19

R54(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258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广东医学院学报

1005-4057

44-1375/R

19

2001,19(4)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