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疮方治疗热毒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的回顾性分析及机制初探
目的 评价狼疮方治疗热毒血瘀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可能的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SLE患者69例,根据患者服用狼疮方的疗程分为3组,每组23例:对照组(未服用),短疗程组(≤15 d),长疗程组(>15 d),统计各组2、4、6个月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评分(SLEDAI)、西药用量及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和不良反应,同时检测3组患者血清中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和增殖诱导配体(APRIL)的含量.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激素用量均降低,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长疗程组6个月后血CRP水平比短疗程组、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 05 );长疗程组Ig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对照组6个月后WBC水平下降明显低于长疗程组(P<0. 05 ).3 组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3. 04%、4. 35%、8. 70%.对照组2例出现肝功能损害,1 例上消化道出血.较于对照组,服用狼疮方的两组患者血清中BLyS、APRIL含量明显下降(均P<0. 05 ),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SLE患者服用狼疮方的时间与WBC下降程度成反比,服药时间越久,ESR、CRP、IgG水平越稳定,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说明狼疮方具有增效减毒的功效,其机制可能与同时抑制BLyS/APRIL表达有关.
狼疮方、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血瘀证、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增殖诱导配体
43
R593.2;R285.5(全身性疾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基金项目
2022-05-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4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