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1-9448.2017.24.003
脑膜瘤的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脑膜瘤是起源于蛛网膜脑膜上皮细胞( menin-gothelial cells )的颅内和椎管内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之一,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3%~26%,仅次于胶质瘤[1]. 绝大部分脑膜瘤是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Ⅰ级良性肿瘤,生长缓慢,手术完全切除后不易复发,预后良好. 20%~25%脑膜瘤为Ⅱ级非典型性肿瘤,1%~6%为Ⅲ级恶性肿瘤,这些类型脑膜瘤具有较强的侵袭能力,生长迅速,术后易复发. 因此,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级是脑膜瘤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常有一些脑膜瘤的组织学表型与生物学行为并不一致,或将其他脑膜发生的间叶源性肿瘤误诊为脑膜瘤,导致组织学分级失误和治疗延误. 2016 年,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调整了部分脑膜瘤亚型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使得先前一些诊断较模糊的低级别脑膜瘤被明确划分为较高级别肿瘤[2]. 本文一方面介绍脑膜瘤各亚型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组织学诊断标准的新变化,另一方面将临床上易与脑膜瘤混淆的脑膜源性非脑膜上皮肿瘤的鉴别要点展示出来,供临床病理工作者参考,以期这些新变化得到广泛关注和使用,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脑膜瘤、组织病理学、诊断与鉴别、间叶源性肿瘤、组织学、中枢神经系统、学诊断、诊断标准、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世界卫生组织、椎管内肿瘤、原发性肿瘤、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肿瘤分类、治疗延误、原发肿瘤、预后评估、预后良好
38
R73;R57
2018-01-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7页
3713-3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