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pt 与消化系统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 nicotinamide phosphoribosyl-transferase,Nampt)最初称为前B细胞克隆增强因子( pre-B-cell colony-enhancing factor,PBEF),是从激活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cDNA基因库中用简并寡核苷酸探针克隆出的一编码基因,在干细胞因子和白细胞介素7辅助参与时能够使前 B 细胞更加顺利的分化与成熟[1]。随后 Fukuhara等[2]在筛选人体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的cDNA的PCR产物时发现了一个测序结果与PBEF基因序列相同的特异性高表达mRNA,并且该片段基因为具有胰岛素样作用的脂肪因子,与此同时Steppan等[3]的研究也发现两者蛋白结构具有一致性,因此又称为内脏脂肪素( visfatin )。2004年Revollo等[4]研究发现Nampt在细胞内具有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的活性,参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 NAD+)的生物合成而在细胞氧化还原反应中起重要作用,故将其命名为 Nampt。随后在2007年他发现Nampt可促进葡萄糖刺激体外培养的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Nampt在蛋白质结构上与之前学者研究的PBEF和visfatin是具有相同结构的同一蛋白质分子,所以将Nampt、PBEF和visfatin统一称为Nampt[5],随后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同样证实了三者结构的同一性[6-7]。所以,人类基因组组织命名委员会和小鼠基因组命名委员会将Nampt作为其蛋白和基因的官方命名,因此本文所述也采用官方命名的Nampt。
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人类基因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命名、核糖转移酶、内脏脂肪、蛋白质结构、胰岛素样、氧化还原反应、委员会、寡核苷酸探针、葡萄糖刺激、蛋白质分子、白细胞介素、β细胞分泌、脂肪因子、增强因子、学者、相同结构
37
TP3;R39
2016-05-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45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