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细胞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恶性黑色素瘤1例
患者,男,32岁,因反复头痛、头晕伴呕吐2个月余,再发并加重1d 于2014年7月27日入院。患者入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痛,阵发性反复发作,程度重时伴呕吐,感头晕,无天旋地转感,无发热及肢体抽搐,当地医院行头颅CT及MR提示右侧顶叶占位性病变,考虑血管畸形,为进一步诊治前来我院就诊。行头颅 CTA、MRI示:(1)右侧中央旁小叶异常信号,考虑海绵状血管瘤(合并出血)可能性大;(2)蛛网膜下腔少量出血。经会诊后考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先后行3次腰椎穿刺送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生化:蛋白2.1~3.5 g/L,葡萄糖1.7~2.4 mmol/L,氯化物97~105 mmol/L;脑脊液外观呈淡红色浑浊,离心后上清黄色透明,细胞总数分别为5280×106· L-1、55000×106· L-1、2280×106· L-1,白细胞数分别为11×106· L-1、150×106· L-1、11×106· L-1,细胞学呈混合细胞反应型,均发现明显异型细胞,胞浆内可见大量黑色颗粒(图1),提示黑色素瘤细胞的可能。采用FMU-6细胞玻片离心机重新收集脑脊液细胞作细胞免疫组化,经HMB-45、S-100免疫组化染色,异型细胞胞浆内可见特异性的棕色颗粒(图2)。请肿瘤科会诊,最后诊断为颅内继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经家属同意,于2014年8月2日予替莫唑胺100 mg化疗处理,经积极治疗,患者病情未见好转,8月22日复查头颅MRI见颅内仍有病变。向家属交代病情,家属表示理解,遂出院回家。
脑脊液细胞、细胞学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免疫组化染色、头颅、家属、患者、恶性黑色素瘤、海绵状血管瘤、胞浆内、蛛网膜下腔、占位性病变、脑脊液检查、异常信号、腰椎穿刺、血管畸形、头晕、头痛、替莫唑胺、呕吐
R44;R74
2015-08-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964-1964